身处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谁都多少有点信息焦虑和知识焦虑,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从喜马拉雅、知乎、得到、分答、微博、微信,到果壳、36 氪、小密圈、豆瓣的各种专栏订阅、付费课程、内容打赏、有偿问答、知识社群都开始卖内容。
而当知识变为产品后,读者顺理成章被视为应该被讨好的顾客,艰深难懂的硬内容因为不够“接地气”而被嫌弃,为了迎合大众学习,知识常常被过滤、删减和简单化。这种知识付费领域的急功近利令人惊讶,好奇心此前做过一项调查,在 19586 个表态中,我们看到这年头关于“获取知识”的方式有这么些特点:
急功近利到夸张,动不动就一分钟了解xxx,七天改变xxx
世界变化太快,断网一周,朋友们聊天用的梗就完全听不懂了。风口每年都在变,红利期赶不上就没了,人工智能马上就要取代你,阶级上升通道回头就关闭了。
太焦虑,时间宝贵,必须要快,速读、速记、速成,字太多不看,没时间耽搁,最好十分钟学会就受用终身那种。
原本想学开车,一不小心被铺天盖地的“弯道超车”打了鸡血,雄心勃勃地把“自己连车都还不会开”抛在脑后。
好奇心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你觉得哪些说是‘为你省时间’的东西其实更浪费时间?”收到了 21047 次投票,16% 的读者深受“微课、微讲座、听无数 60 秒语音”所害。14.9% 的人表示时间管理类书籍并没有帮他们更节省到时间。而至于为啥“一分钟了解 xx,七天改变 xxx”这种十年前路边书摊上的标题又原封不动出现在互联网上唬人……大概是因为许多人十年前就不看书。
碎片化学习,把刷知乎当作学习,有广度没深度
不只是知乎,关于碎片化学习究竟是不是个骗局,早就被讨论过多次。大千世界奇妙无比,啥都想学,啥都有趣,这个有道理,那个也不错,这个先收藏,那个 mark 住,事到如今想找个正经的回答,却迷失在抖机灵语录里。
看起来没什么信息量的内容都敢要钱,“知识经济”的门槛这么低吗?
内容付费的兴起,把许多原本看着乐的信息文,镀了层“学费”的外衣,就变成了知识产品:去东京玩点什么吃点什么好、如何选香水、教你几道家常菜,不花个十块八块的,就觉得自己不够花心思。
“购物式学习”,坚信买了就是学了,其实根本没看
购物式学习,通常秉承“no pain no gain”的宗旨,花钱来产生 pain,从而制造出 gain 感,一种“no pay no gain”的幻觉式学习。往往是保存了一堆各领域书单,照着买买买,热情只能从下单维持到确认收货,从入门到放弃。本质上大概是一种“女生看到橱窗里那双精致典雅的高跟鞋就忍不住买下,结果一次都没穿过”的占有欲式安心。
付费课程从介绍完全不能判断内容的质量,买了还不能退钱
兴起没多久的内容行业,没有成熟的审核体系,到处都是知识二道贩子,把 google 和 wikipedia 找来的信息拼凑成满是专业名词的深度好文,或是把原有书籍的加粗标题罗列一下就算精品好课,网红大 v 运营的一门哲学课,课程生产者可能在上个星期天才第一次知道苏格拉底。
令人奇怪的是,那些要明星回答八卦问题来带动热度的付费语音问答,其实根本就不能称为知识。而真正纯干货的正经图书,定价两位数还有人嫌贵。
在浮躁的当代,不但知识的获取迷雾重重,学起来更是糟心,学前拖延学后忘光的难题已经陪伴我们多年,在“作为一个过来人,你在学习新技能这件事上走过啥弯路?”的调查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学习绕弯专业户,他们的学习日常,也许你也不会陌生:
学习前:学前仪式要做好,擦桌子,摘眼镜,水杯放到右上角,电脑、手机、纸笔连成一条线,刷干净朋友圈,把 app 里的小红圈都点一遍。花十分钟精心挑选背景音乐;
学习 5 分钟:抖腿,拔头发,摸鼻子,咬嘴皮。做一会儿翻下手机,对手机震动幻听,总觉得有人找我;
学习 10 分钟:bgm 换成猜你喜欢,结果总是会听到不喜欢的,只好分心去切歌;
学习 20 分钟:好困,先睡一会吧,三点再起来熬夜。
因为常年严格贯彻以上学习方法,现如今花多少钱买课也无法纠正几乎成了肌肉记忆的摸鱼努力和磨洋工,而如何进行正确的时间管理戒断学习坏习惯呢?——只能再买一些 gtd 软件使用方法课程了。
经验秘籍 不用谢。